加强科技支撑,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8月22-24日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围绕“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协商议政。
当前,尽管我国在绿色低碳技术方面取得了众多突破,但科技创新力仍然不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技术“空心化”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如何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坚持创新驱动,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在绿色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与会们给出这样的思考与建议。
我国幅员辽阔,尤其是西部地区拥有太阳能、风能等丰富的清洁可再生能源资源。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龚建明举例道,如太阳能,2/3以上地区年日照大于2200小时,年辐射量在5000兆焦耳/平方米以上,仅青海就有1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荒漠化土地,光伏资源技术可开发量达到35亿千瓦,目前光伏开发量仅占技术可开发量的0.5%。“要大力推动西部地区清洁能源资源挖掘和规模化发展利用,有序推进国内清洁能源安全可靠替代进口化石能源,让清洁、低碳、安全的能源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龚建明如是说。
西部地区资源充足,同时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如风光电等新能源大基地建设总量不足,区域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有差距。我国特高压输电量9000亿千瓦时,新能源电量不足20%,新能源电力外送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如青海目前只有一条特高压外送通道,远不能满足需求;宁夏、甘肃也存在类似问题。风光电因间歇性、波动性和随机性特征,导致高比例新能源条件下电力系统可靠性不足,还有较为广泛的弃风光电现象等。新能源大规模储能技术依然没有突破。
龚建明认为,统筹推进双碳,深入推动能源,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习总提出的“四个、一个合作”能源战略。从国情出发,统筹发展与安全、稳增长和调结构,大力发展低碳非化石能源。其中,充分发挥西部地区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潜力有重要意义。
为此,龚建明建议,一是推动清洁电力资源优先配置、大范围配置,通过用地、用能、考核评价、金融支持政策等方式,引导产业链短、能耗高、电力消费为主的产业和新能源制造业整体或局部向清洁能源资源丰富、绿电比例较高的西部转移,就地消纳新能源,推动能源梯级利用。二是加快建设新能源为主的特高压输电工程,统筹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提高新能源消纳率。三是设立西北清洁能源调控中心,统一协调西北各地区各行业清洁能源规划、生产、管理、输送、储备和科研,提高新能源高比例消纳的电网调峰填谷能力,增强稳定性,解决目前存在的新能源不稳定性和弃风光电现象。亦可统筹推进新疆、河西走廊、黄河上游、黄河几字湾、黄河下游等5个陆上清洁能源大基地建设,加快规划实施新能源西电东送工程,以及为东数西算国家工程提供高效的清洁能源供给,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四是加大新能源开发应用政策支持体系,在新能源领域,加快发展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能源电力智能调控,支撑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光电基地高效开发和安全运行。
全国政协,中国工程院院士石碧认为,培育能源、资源的多元化发展路径,做到有备无患,对我国十分重要。其中,作为可再生资源,我国农林生物质资源丰富,年产生量约为35亿吨,而且可以人为增加,潜力巨大。
目前,由于成本问题,国内外生物质能占能源消耗的比例一直较低,2020年我国生物质能替代约5800万吨标准煤,占比也不大。为此,石碧认为,利用生物质原料替代石油制造大宗工业和民用材料,应该是未来生物质利用最重要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发达国家已经规划了生物质利用蓝图。如美国的《生物质技术路线%的石油燃料;欧盟的《工业生物技术远景规划》,计划2030年6%-12%的化工原料、30%-60%的精细化学品由生物质制造。
石碧建议,当前,相关部委的政策强调了对生物质基础化学品及其衍生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的支持,而忽视了对利用生物质直接制造大宗材料的倡导,而后者的战略意义、技术可行性、经济实用价值更突出,对能源资源绿色转型的支撑作用更显著。因此,加强政策对利用生物质直接制造大宗材料的支持力度势在必行。
习总在致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贺信中指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习总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重视发挥技术工人队伍作用,使他们的创新才智充分涌流。
据全国政协,全国总工会江广平介绍,自2017年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以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效,技术工人队伍成为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基本要素,技术工人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骨干力量。截至2021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国已建工会基层企事业单位职工年均提出合理化建议750余万件,开展技术革新项目40余万项,职工发明创造20余万项,年均参加工会技能比赛职工超2000万人次,通过比赛晋升技能等级职工50多万人次。目前,全国创新工作室成员共有144万人,攻关项目64万个,取得专利成果24万个,培训职工1623万人次,荣获各类奖励1.35万项,为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能支撑和人才保障。
在能源、化工等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中,技术工人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尤为突出。为此,江广平建议,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加大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健全职业发展体系,促进产业工人成长成才;搭建建功立业平台,发挥产业工人主力军作用。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马群科技园金马路5号
邮编:210049
电话:(025)84350035 84361199
传真:(025)84351829
客服热线:8008281106 (025)84352391 13770730358(24小时)
E-mail:sales@xzxa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