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上午,在海沧的火烧屿岛,经过电力施工人员约五分钟的气割,近百米高电力铁塔的最后一节主材成功拆除。至此,这基跨海电力铁塔30年的“服役”生涯落幕,这也意味着厦门电力进岛第二通道缆化迁改工程顺利完工。
记者从国网厦门供电公司了解到,此次缆化迁改工程共拆除14基铁塔及相应导地线基跨海电力铁塔。这也是全国首次拆除220千伏跨海架空输电线路。
退出海峡上空,隐身海底,厦门电力进岛第二通道从架空跨海高塔转变为入地缆化,并且供电能力提升50%,这一电力大动脉以更新的面貌、更强劲的容量,赋能特区高质量发展。
厦门因海而生、因海而兴,在用电方面,厦门电网形成4个进岛电力通道向厦门岛供电的格局。其中,电力进岛第二通道连接着岛内和海沧区,有着30年历史,承担着厦门岛内近三分之一的电力供应。
相较于架空跨海高塔的形式,输电线路入地缆化,优点显而易见。厦门供电公司高级工程师郑金春介绍说,一方面不受天气影响,“风雨无忧”,另一方面,可释放土地空间资源,美化空间。 2021年,海沧隧道建成通车,这为线路缆化迁改提供了有利条件。
电力进岛第二通道输电线路由架空跨海高塔改为下地缆化,采用“胃口”更大的缆线兆伏安,供电能力提升了50%,并且,台风季节线路将不再受影响,供电可靠性显著增强。
此外,还有更深远的意义。此前,电力导线到海平面的距离较近,影响大型邮轮、船舶的进出,如今线路拆除了,岛内外的土地资源得以再利用,厦门西海域的通航能力也将进一步提升,这对于满足厦门邮轮母港产业发展需求、助力厦门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具有积极的意义。
此次电力进岛第二通道缆化迁改,便结合海沧隧道的建设,将现有220千伏海沧钟山-东渡Ⅰ、Ⅱ路架空线路沿马青路、吴冠互通、海沧隧道服务隧道、长岸路、和旭路、和宁路、东兴路等入地缆化至东渡变电站,缆化线公里。
拆旧施工跨越多个区域,既有居民区,还有交通要道、海上航道,施工环境复杂多变,对施工技术提出了高要求。其中,东钟Ⅰ路、Ⅱ路的3基跨海电力铁塔及线路,拆除难度最大。
3基跨海电力铁塔分别位于岛内的邮轮母港区域、海沧哈啰小镇附近以及海沧的火烧屿,其中2基铁塔重达280吨,大约相当230辆小汽车的重量。
“需要拆除的输电线路跨越厦门岛西海域,单条线米,我们投入两套国内先进牵张一体机设备,采用‘以小换大’的换线工艺来拆除。”厦门电力工程集团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刘建仁介绍。拆除过程中,旧线距离始终保持在海平面一定高度,以确保航道正常运转。
火烧屿上的铁塔,高97米,重198吨,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吊车无法进入,并且涉及白海豚栖息地,拆除难度更大。电力施工人员采用落地双摇臂抱杆设备的新工艺,将铁塔塔材一个个拆除,同时铺设了两三百米长的低噪音轨道运输,将塔材运送至岸边,再通过货轮运出,以最大限度减少对白海豚的影响。
多年来,跨海电力铁塔如“地标”一样,矗立在海边,成为一道独有的风景,见证着特区发展的往昔与今朝。
“这些铁塔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厦门供电公司输电中心输电运检三班班长洪炳黑负责第二通道的巡检。他告诉记者, “这些铁塔可以算是‘塔坚强’了,经受住了2016年超强台风莫兰蒂的侵袭。”
早期,高塔要检修或者进行缺陷处理,只能采用停电的方式来进行,这对电网运行影响比较大。2000年,就在火烧屿岛这基铁塔上,厦门供电公司率先全国实现了220千伏线路大跨越高塔沿直线绝缘子串进入电场带电作业。
“不用再爬高塔巡检了。” 洪炳黑说,线路入地缆化后,巡检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记者了解到,厦门供电公司在海底隧道内安装了监控、检测设备,守护线路安全,并且还投用国内首个应用于海底隧道巡检的“机器狗”,对电缆进行红外监测、护层环流监测、局部放电监测,降低人力成本和安全风险。
电力进岛第三通道:海沧嵩屿至西堤方向,由嵩屿电厂至岛内厦禾变电站,跨海部分为架空线,接下也将采用海底电缆的供电方式。
m6米乐手机登录